公司新闻
在距离巴黎奥运会开幕不足百日的关键时刻,中国花样游泳队以一套融合东方美学与高难度技术的新编排动作,在国际泳联花样游泳世界杯法国站中斩获集体项目金牌,为奥运备战注入强心剂,这支被誉为“水中芭蕾梦之队”的队伍,正以艺术与力量的完美结合,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的软实力。
自国际泳联2022年修订花样游泳规则、取消“托举高度限制”并增加“混双难度系数”后,中国队在教练组组长张晓欢的带领下迅速调整策略,本次世界杯亮相的集体自由自选节目《敦煌·飞天》,以丝绸之路文化为灵感,将水下倒立旋转、同步腿组合等新难度动作与敦煌壁画中的飘逸姿态相结合,国际裁判玛丽娜·波波维奇评价:“中国队的编排既有文化深度,又完全契合新规则对爆发力的要求,这种平衡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技术层面,队伍突破性地采用“动态队形变换”技术——在30秒内完成5次菱形与三角形的无缝切换,同时保持全员动作误差不超过0.5秒,这种精确度得益于国家队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的“3D运动轨迹分析系统中欧体育”,通过水下传感器实时校正队员姿态。
除集体项目外,中国混双组合石浩玙/张依瑶在技术自选项目中以《梁祝》主题曲为配乐,演绎水下“化蝶”桥段,以94.8002分刷新个人国际赛最佳成绩,作为亚洲唯一连续三届晋级奥运混双的搭档,两人在托举动作中创新加入“螺旋式上升”技巧,石浩玙坦言:“男选手的力量训练量增加了40%,但艺术表现力才是制胜关键。”
国际泳联数据显示,中国队在2023-2024赛季的集体技术平均分较上周期提升2.3分,难度系数已逼近传统强队俄罗斯的纪录,主教练王芳强调:“我们不与任何人比较,只专注于将每个动作做到极致。”
位于北京木樨园体育中心的训练馆内,一套价值千万的“虚拟现实同步训练舱”成为秘密武器,队员佩戴VR眼镜后,可实时看到自己在水下的数字投影与预设动作轨迹的匹配度,队长冯雨透露:“过去纠正一个旋转角度需要两周,现在通过数据反馈,三天就能定型。”
运动医学团队则引入低温舱恢复系统,帮助队员在每日6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后快速消除肌肉炎症,营养师团队还开发了基于代谢分析的个性化食谱,确保运动员在控体重的同时维持爆发力。
随着俄罗斯队因国际禁赛缺席巴黎奥运,乌克兰、日本、西班牙等队伍通过中欧体育“引进外教+本土创新”模式崛起,日本队以动漫主题编排收获年轻观众喜爱,西班牙则凭借弗拉门戈风格的技术自选节目紧咬中国队分数,业内普遍认为,巴黎奥运领奖台竞争将空前激烈。
中国花样游泳协会主席刘岩指出:“我们的优势在于系统化训练体系和文化独创性,但必须警惕对手在即兴动作环节的突然变阵。”为此,队伍计划在6月的意大利大奖赛中测试备用节目《三星堆·神鸟》,进一步打磨临场应变能力。
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设项至今,中国花样游泳已走过40年征程,但奥运金牌始终是未竟之梦,2012年伦敦奥运会摘银、2021年东京奥运会获双人亚军后,巴黎周期被视为“突破历史的最佳窗口”。
队内年龄最小的17岁队员李芊芊表示:“每天训练完看着墙上‘巴黎倒计时’的牌子,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。”这种信念感或许正是中国队最珍贵的武器——当《敦煌·飞天》的乐声在塞纳河畔的水上运动中心响起时,这群姑娘们将用每一个精准到毫米的动作,讲述属于中国的奥林匹克故事。
(完)